我國綠植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名字叫作“山烏龜”的植物,雖然聽著只是一種普通植物的名字,但是仔細觀察卻會發現,山烏龜的外形實在是太精緻了。
刺刺的葉邊像極了古代名將戴過的九齒禪杖,而它自己又是那種彎彎曲曲沒辦法直立生長的植物。
於是後來這個植物也就獲得了“鬼頭刀”的這一奇怪外號,並且周圍長得不規律的葉片像極了烏龜背上的龜甲。
所以,在不稱呼它的正式植物名的時候,也有人習慣叫它“烏龜殼”或者山烏龜。

山烏龜是什麼?
山烏龜、鬼頭刀等這些聽起來奇奇怪怪的名字可不是新近才獲得的,而是大約在十幾年之前就已經被人們廣泛接受並使用了。
在原產於中國南方地區以及越南、泰國等地的華南地區,山烏龜幾乎隨處可見。
特別是在我國雲南的一些山區,由於土壤原始沒有受到汙染,生長出來的山烏龜比現在在市場上能見到賣的那些還要大上好幾倍。
由於這些年我國綠植市場的逐漸發展,人們喜歡養綠植美化房子,於是在專業人士挖掘出山烏龜這一觀賞植物後,就開始大力引進並進行嫁接馴化。
而這種植物也並不難養活,它適合放在明亮的光照下,有些人覺得放在明亮的地方不好看,於是把它挪到了陰涼火光昏暗的地方。
雖然這樣對它生長沒什麼影響,但是山烏龜對光線的需求並不像綠蘿那樣深,它其實能夠耐得住一定亮度的光線。
而且它並不是只能待在陰暗的地方才能茁壯成長,反而放在那裡待久了,不僅沒法長大,還會因為沒有光照造成徒長。
徒長的表現就是葉片之間生長間隔越來越大,看起來不僅沒有之前那種小巧精緻,還顯得很瘮人。
另一個養護難題就是澆水,山烏龜與綠蘿不同,它下面長著非常大的塊根,這些塊根是它適應山區多變天氣存下來的。

這就使得它有非常強大的儲水能力,只保留好的通氣性,不需要幾天就去澆水。
太頻繁的澆水不僅不會讓山烏龜長得更好,反而會就此死於爛根。
怎樣才能讓山烏龜長得好?
與綠蘿不同,山烏龜實際上是一種脆弱地植物,它耐熱但是怕冷,最低生長溫度需要保持在十度以上。
我們應該在冬季來臨之前將山烏龜提前搬入溫暖的環境,避免它受凍之後死掉。
好的溫度環境需要有好的溼度環境來配合才能讓植物發揮最佳效能。
有說法認為植物自己會調節周圍環境,這個說法是錯誤的。
植物不可能自己進行溼度調節,只能讓養殖者進行適時合理地補給。
因此我們應該時刻關注養殖環境溼度,如果在乾燥季節植物葉子尖慢慢變枯變黃了,那說明環境溼度不夠,需要及時加溼。

植物本身主要透過葉片進行排水,但是對於這種比較耐陰的植物來說,用葉片來加溼自身環境是不夠的,所以我們需要再借助一些手段。
可以將水噴霧器用作這項工作,不定期對周圍植物進行噴水,可以有效提高環境中的空氣溼度。

另一種方法是用底部排水孔來加溼環境。
這是針對栽種在盆中的山烏龜來說使用的方法,我們可以在每天澆水後,將剩餘水倒在根部,使其從孔中滴落下來。
經過這樣的方法,根部具備儲水能力的塊莖就能把水吸存起來,在天氣比較乾燥的時候緩緩放出,讓植物不至於因缺水而焉焉萎縮不能生。
光照、澆水、溫度和溼度四者缺一不可,但施肥也是其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,這四項因素都處於合理範圍內才有長勢,施肥就可以推動長勢更快一些。
施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掌握好肥料性質和施用頻率。
山烏龜施肥時最好選擇以有機肥為主的肥料,不要施用什麼複合肥之類練物質,因為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讓植物長勢多麼快,多麼旺盛,多麼變異。

我們要做的是讓植物保持健康地生長,保持健康的大枝大葉,所以選擇薄肥施用,春秋節每一到兩個月施用一次就足夠了。
這樣施肥方式也相容其他植物,養殖者完全可以自己多試驗試驗,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施肥配方。
其他養護知識。
說了這麼多養護方面的問題,有很多新養殖者可能會擔心自己記不住,我給大家提供一個自己的經驗。
將自己想要記住的內容寫下來,看幾遍之後記住了以後沒事就看看,把這些內容放在桌上,非常容易吸引注意力,就算看幾眼也能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。
除了這些知識以外,我們還要定期修剪才能保持植物美觀。
剪枝最普遍的方法就是用剪刀,但剪刀是非常容易感染細菌傳播病菌的,因此建議新手養殖者剪枝之前用消毒液對剪刀進行消毒處理。

如果你對山烏龜照顧還想了解更多細節,特別是如何選擇合適的盆土和光照位置這種關鍵技巧,我發現這篇山烏龜照顧指南講得特別清楚,連我這種老手都學到幾招。
參考資料
- 山烏龜照顧完整圖文指南
- 塊根植物養護百科全書
- 室內觀葉植物光照調節技巧
- 亞熱帶植物越冬保護手冊
- 有機肥料製作與使用教學